‘95葛榮居士禪修講座錄(五)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日期: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地點:佛教黃鳳翎中學
 
第四講:出入息念 (二)
 
  首先衷心地歡迎在座各位。我很高興看見一些舊的面孔,也很高興看見一些新的面孔。

  今晚是第三晚的佛教禪修講座。第一晚的講座,我講到禪修當中正念的重要性,我提及大概六個重點。第二晚的講座,我講述佛教禪修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這個方法叫作出入息念,意思是:正念或覺知呼吸。現在我想簡略地複述那天晚上提過的一些重點。

  第一點是,出入息念的意思是:透過呼吸來培育正念或覺知。第二點是,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我亦解釋了甚麼是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第三點是,這個禪修方法幫助我們對治、處理禪修時候所生起的思想。另一點是,它幫助我們處理或對治不愉快的情緒。我亦提過這個方法幫助我們處理或對治身體的痛楚,以及身體不舒適的感覺。昨天我也簡略地提到出入息念這個方法如何培育止和觀──靜定和智慧。

  今天我會再談出入息念這個方法,多說一些這個方法的其他面向。禪修其中一個重點是培育正精進。培育正精進,我們必須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努力過度,另一個極端是完全不付出努力。這些年來我嘗試在不同的國家教導禪修,我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正精進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西方人都努力過度,因為西方國家的文化強調進取與目標,否則你不能夠成功地與別人競爭。斯里蘭卡人一般而言則不會付出太大的努力。所以你需要與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一起來考慮:你所處的國家強調的是努力進取還是輕鬆安逸。當一個人禪修的時候精進過度,結果會導致緊張,另一個結果是,你很容易疲累不堪。另外你還會容易感到失望,因為你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沒有進展。所以你可能會生起疑惑,進而可能會很容易放棄禪修。如果你完全不付出任何努力,結果是你會感到昏睡,感到禪修的進展受阻,這便是精進不足的結果。

  關於精進過度和精進不足,在佛教的經文裡,你可以找到很美好的參考。佛陀與一位樂師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佛陀對樂師說:「奏琴的時候,琴弦拉得太緊或者太鬆,你知道奏出來的琴音是不太好聽的,所以琴弦不能夠拉得太緊或太鬆。」佛陀用的另一個比喻是:如果你想捉住一隻小鳥,捉得太緊,牠會死去,捉得太鬆,牠會飛掉。佛陀亦用他自己游泳渡河的經驗來作比喻。當你太過用力,你會感到疲倦;當你完全不用力,你會沉到水裡去。以上的比喻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你真的有興趣禪修,你必須體驗甚麼是正精進,不費力的努力,或者我喜歡說是喜悅的精進。

  那麼應該如何培育這種正精進,這種喜悅的精進呢?沒有老師,沒有書本能夠幫助你培育這種正精進的。你必須去實驗;你必須去探索;你必須去偵察。然後從實驗、探索、偵察的結果,去看看甚麼時候我們精進過度,甚麼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付出努力。透過以上的實驗、探索和偵察,去體會甚麼是正精進──喜悅的精進。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能夠付出一些努力保持正念,這對於培育正精進是很有效益的。現實生活之中,如果你能夠保持覺知,如果你能夠保持觀照,如果你能夠儘量持續地知道身心發生的事情,那麼你會看到禪修並不是一件特別的事情。於是禪修便變得自然和不費力。有一位禪修大師說過,坐禪的時候,如果你認為坐禪是一件特別的事情,那麼你一定會遇到特別的問題。當你閱讀阿姜查美好的教法時,他很強調這一點:禪修是自然的,它是平常的事情。這便是正精進的意思。

  禪修的另一個要點是,預期與實況不相符的問題。甚麼是預期與實況不相符呢?我們開始禪修的時候,很自然會有一些期望。當我們決定禪修,我們都會有目標,都會有期望。我要說的是,禪修的時候,你應該忘記那個期望,那個目標。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像登山一樣,登山者的目標、期望是到達山頂。但是如果我們總是想著山頂的美景,要完成的目標,那麼登山的時候,我們會錯失探險的旅程,錯失旅途上的風光。同樣地,禪修的時候,如果你總是想著你要達到的境地,那麼你便會錯失禪修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尤其是對禪修的預期,如果你能夠學習開放地面對任何生起的事物,如果你能夠以開放的心向所有生起的事物學習,那麼你便是以美好、喜悅、有趣的方式來禪修。我們也能夠向這個經歷學習。我很喜歡說:「抱有初學者的心,不知的心。」如果我們能夠抱有初心,如果我們能夠抱有不知的心,我們便能夠從我們經歷的一切事物學習。正如我所說的,這是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我想說的另一點是,我發現很多禪修者修習出入息念的時候在控制呼吸。這是很有趣的,正如我說過的,人類很是習慣做事情,操縱事情,控制事情,干預事情,即使是呼吸也不例外!我們無需控制呼吸,即使睡覺的時候,身體也懂得自然地呼吸。看看孩童的呼吸是多麼的美妙、自然、不費力。自然呼吸的時候,身體的狀態是怎樣的?前面我們談過文化對禪修態度的影響,不同的文化都強調造作,所以學習「不造作」並不容易。我發現很多禪修者,他們有些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控制呼吸。所以從你的禪修練習去發現這種情況是很重要的。這種控制呼吸的情況與我們以為自己能夠控制事物,控制思想有關。然而我們必須學習容納生起的事物,以及向生起的事物投降。以上是我想說的第三點。講到這裡,我想起法教裡一句美好的話:讓花朵自然地開放,不要操控它。

  關於出入息念的修習,我想說的另一個要點是:友善與柔和。我遇過一些缺乏禪修知識的禪修者,他們禪修的時候,他們在培育瞋恨,在培育抵抗,在培育厭惡。這是怎樣發生的呢?當我們嘗試覺知呼吸的時候,我們想:「思想不會生起。」然後呢?我們開始有思想,我們對生起的思想感到忿怒。因為有思想,我們對自己感到忿怒。身體痛楚的時候亦發生同樣的情況。當你專注呼吸的時候,身體感到痛楚,接著你開始擴展痛楚——你對痛楚感到忿怒,你開始厭惡身體的痛楚。如果你預期禪修的時候會有平靜的體驗,愉快的體驗,專注的體驗,若然這些體驗沒有生起,你會有挫敗感。我遇過一些禪修者,他們放棄禪修,他們告訴我:「我的人生是失敗的,我是一個失敗者,所以現在我也是禪修的失敗者!」吊詭的是,禪修的整個理念是喜悅、覺悟、超越苦,但是禪修本身卻製造苦!這就是我強調友善、柔和以及仁慈的原因。

  我想明天我會講述培育友善、柔和以及仁慈,培育慈悲對待自己,培育慈悲對待別人。佛教經典其中的一篇經文談到修習慈悲的十一個益處。你或會感興趣的一個益處是:友善、慈心和悲心會使心自然地平靜下來。你看到比起用強制的力量,友善、柔和更能夠讓心自然地平靜下來。所以當思想跑來跑去的時候,與其憎厭思想,不如友善地對待它們,柔和而決斷地回到呼吸。請記著,友善並不代表讓步。在這裡禪修的時候,如果你聽見聲音,不要立刻憎厭它。學習與它做個朋友,學習在有聲音的情況下禪修,看看你能夠做到甚麼程度。禪修的時候,如果身體感到痛楚,有不舒服的感覺,不要因此而忿怒,不要因此而厭惡。同樣地學習友善地對待它,學習開放地面對它,從身體的痛楚中學習,看看你能夠做到甚麼程度。如果心不能夠平靜下來,你不要因此而忿怒。你以一顆友善的心,找出心不平靜的原因,去看看是否能夠與不平靜的心交朋友,去探索,去偵察。我們可以向平靜的心學習,我們可以向安穩的心學習;我們也可以向不平靜的心學習,我們也可以向不安穩的心學習。你可以看到兩者的分別。

  關於出入息念的修習,我還有一些要點想說。但是我想應該停下來,因為我肯定大家會有問題。這樣可以用多一些時間來回答大家的問題。

  請提出任何你想問的問題。謝謝大家。

問答

聽眾:你說我們可以向平靜的心學習,也可以向不平靜的心學習。接著你是說:「『你可以看看兩者是沒有分別的』還是『你可以看看兩者的分別』。」

導師:你提出的問題很重要。我會嘗試詳細地解釋一下「向不平靜的心學習」。禪修的時候,我們傾向於總是期待愉快的經驗,平靜的經驗。接著發生甚麼事情呢?接著,我們經歷的卻是相反的經驗,例如:不安、煩亂。正如我先前說過的,我們開始討厭它們,排斥它們,與它們搏鬥。這與日常生活所發生的完全一樣。我們總是想要愉快的事物,我們只想要愉快的事物。所以如果不愉快的事物發生,我們便因此而受苦。你看見苦是怎樣在日常生活之中生起的嗎?你看見苦是怎樣在禪修之中生起的嗎?

  因此,最終我們必須學習超越「二元對立」(the opposites)。事實上,佛教的典籍有「不二」這樣的記載。所有的禪修傳統,他們用「非二元」(non-duality)來表述。所以要體驗這種非二元,體驗這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經驗,我們就必須學習開放地對待愉快的經驗,以及開放地對待不愉快的經驗。我將會有一個講座,特地講述怎樣對待這些二元對立的經驗。

  緊張、恐懼、憂慮、悲傷、羞愧……,這些我們不喜歡,不想要的不愉快情緒,面對它們的時候,這些情緒為我們製造苦惱。怎樣對治它們呢?用怎麼方法呢?怎樣以它們作為學習的經驗呢?因此我剛才說:「我們可以向平靜的心學習,我們可以向不平靜的心學習。」

  還有其他問題嗎?

聽眾:禪修會不會使人變得被動?

導師:很有意思的問題。很高興你提出探討性的問題。沒錯,有些人認為禪修是被動的事情,但我想清楚地指出,禪修並不是某種被動的事情。我住在斯里蘭卡一所禪修中心,大部分來禪修的人都像你們一樣是在家人。所以我們強調的是主動,並不是被動。

  關於主動與被動的問題,我想用「回應」與「反應」兩個詞語來表達。你們能夠看到其中的分別嗎?這兩個很重要的詞語,它們的意思有明顯的分別。我所說的反應,意思是:日常生活之中,若然發生了一些事情,你感到生氣。我所說的回應,意思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你沒有感到生氣,你必須去回應、處理,但是你沒有生氣。所以禪修強調的是,學習去回應事物,而不是反應事物。

  但是正如我經常提到的,作為人類,在某些處境,我們會自然地反應。所以當我們在那些處境反應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探索,可以向它學習──去找出那個時候為甚麼我會反應?為甚麼我會生氣?為甚麼我會煩惱?為甚麼我有憂慮?為甚麼我有恐懼?於是我們可以向很多經驗學習。如果我們不是反應,而是善巧地回應,那麼只需知道:我們是善巧的回應以及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剛才的問題,這個回答不是完美的,但是這是回應,不是反應。

  還有其他問題嗎?請提出問題,不要只是接受我所說的,佛教的美好之處是沒有權威。

聽眾:我如何能夠在禪修當中體會「非二元」呢?

導師:我用一個實修的例子來說明,我用出入息念這個方法來說明。當我們說到出入息念的時候,你會說有一個觀察者觀察著呼吸。這便是二元──能觀與所觀;主體與客體。或者開始的時候,你體會的是這種二元對立的經驗,但是當你繼續修習的時候,你可以體會到不二──沒有主體與客體之分;沒有能觀與所觀之分;你與呼吸合成一體。唸誦的時候也可以體會這種經驗。晚上唸誦的時候,我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到寧靜。你與唸誦的聲音合而為一,然後那裡只有唸誦的聲音。

  現在應該沒有時間回答問題了。我們修習出入息念然後唸誦,最後以慈心禪來完結今晚的講座。我們已經這樣坐了一個小時,身體現在可能會投訴。所以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站起來。如果有需要可以去洗手間,請於五分鐘內回來。

坐禪
[坐禪的導引]

  忘記過去的經驗,以及以不知道將會發生甚麼事情的心來禪修,這樣我們可以學習開放給任何生起的事物,任何生起的事物都可以是禪修。
   讓我們以身體來開始。……只是感覺身體,覺知身體的狀態。友善地對待身體,感覺身體靜止地坐著的感覺。……
   現在請覺知你的呼吸。用急速呼吸禪修的,可以用你慣用的方法。……
  請張開眼睛。……改變姿勢的時候,也請保持覺知。……

唸誦

  現在我們一起唸誦。集體唸誦其中的一個理念是:一班善知識共同創造集體的能量。首先我們會有巴利文的唸誦,接著是中文的唸誦。我會採用簡單的巴利文,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嘗試。

慈心禪
[慈心禪的導引]

  現在我們修習慈心禪。練習慈心,從自己開始,所以讓我們友善、柔和、仁慈地對待自己。……
  你能夠感覺到身體的每個部分,整個身心都是友善的嗎?……你能夠視自己為最好的朋友──最寶貴的朋友嗎?你能夠真切地感受得到嗎?……感受你的心,心裡的慈心亦會開展。……
  感受對自己友善的感覺。你是否能夠對自己這樣說:「願我快樂,願我平安,願我解脫自在?」……
  你能夠擴展這種友善給在座的每一個人嗎?……感受一班善知識一起禪修的感覺。你是否能夠這樣祝願:「願在座的每一個人快樂、安寧、免除苦惱?」……

                

 [ 如有興趣閱讀更多葛榮居士的教導,可瀏覽以下英文網頁:www.godwin-home-pag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