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上)
Ven. Visuddhacara 編輯 / 鄭曮C譯
 

  有名望有經驗的佛教禪修大師們,一般都同意禪定(Jhana)並不是修內觀(Vipassana)必需或先決的條件。譬如,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所著的《當代南傳佛教大師》(Living Buddhist Masters,按:現改名Living Dharma ,由圓明出版社中譯出版)書中所介紹的十二位大師都明白的敘述或指示,不需要培養任何禪定也可以修內觀;有些教導內觀,僅僅依賴剎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導寂止禪與內觀,但強調不從禪定去修內觀。禪修者可在達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夠克服五蓋之後,轉換修內觀。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執著或停滯在禪定,而強調需要的是修內觀。這些大師中有幾位,也都是從他們年輕時就成為和尚,不僅擅長於禪定,而且也是學者。他們已經熟習巴利三藏經典、論釋、及註疏,而有權威地說出經典與個人的修持經驗;有些大師曾在森林中修習好多年,很精通禪定與內觀。

阿姜查(Achaan Chah)

  著名的禪修大師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問答」中被問到,「在我們的修持中,是否需要入定(absorption)?」大師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許寧靜和專注的心,而後用它檢查你自己。沒什麼特別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時入定,那也沒關係,祇要不執持它;某些人被定境拖延住,它可能很有趣,當知,入定有適當的限度,你若聰明的話,就知它的作用和極限,正如你知道和成人相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阿姜查是聞名東、西方的內觀修行者。他的說法,出於實修體驗特別有權威。他年輕時就出家,並花好多年在泰國叢林裡禪修。現在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僧團(院),都是阿姜查在泰國巴蓬寺根本道場的分支。另外,他的西方的弟子也在世界各地成立禪修中心。

阿姜達摩答羅(Achaan Dhammadaro)

  有位泰國大師曾修習過若干種禪定技巧,但喜歡用剎那定為基礎,直入內觀。他是阿姜達摩答羅。有人問他:「佛陀講到必需修持正念與正定。你能對禪定多加說明嗎?」他回答:「有三種禪定:其中的兩種要在禪定中獲得,就是近行定與安止定。每一種定的發展都是把心固定於一點,單一的禪定目標。有些禪定以固定的形相或顏色取相或是心專注在特別的感受上,像是慈愛的感覺,當已發展成了近行定或安止定,喜樂與寧靜升起,行者專注於目標,蓋障將不侵擾他。這種染著的暫時滅除,是一種不起欲念、厭惡、困惑的解脫感,僅在行者專心於禪定目標維持多久就有多久。當心一離定境,喜悅感也消失,心又立刻被升起的染著包圍。困住於禪定更加危險,因為它不生智慧,它會引發執著於喜悅感或是誤用禪定力,而增加染著。」

  「第三種定是屬於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圓滿的定。這定是基於剎那剎那的內觀禪定,僅有剎那剎那定,隨著正念之道導致摧毀染著。這種定不發展固住心於不動的目標,而是正念於身體覺受的變動、感受、心和心的目標的改變,當適當的建立正念於身與心,剎那定引導去摧毀輪迴,透過此定,我們發展看清楚五蘊的能力——肉體、感受、思想、意志、意識——這些組成我們所謂的男人與女人。」 

  另一個問題:「請你詳細敘述如何發展剎那定,好嗎?」阿姜達摩答羅回答:「由兩個重點去把握。第一,要透過六根的每一根所升起的感受去感覺。所以發展內觀,色蘊是發展剎那定的基礎,而且由此產生智慧。因此,我們要正念於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時所生起的覺受。第二個重點是連續性,是禪定成功的秘訣。行者要日以繼夜努力每一剎那保持正念,而如此快速地發展正定及智慧。佛陀自己曾敘述說,假如一位行者真正地在七日夜中剎那剎那的保持正念,他將獲得完全的開悟,所以內觀禪定的本質,是連續的剎那剎那正念在六根接觸六塵所升起的覺受。」

  阿姜達摩答羅所強調的方法與馬哈希西亞多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兩者都強調持續的剎那剎那正念,日以繼夜地在密集的禪修期間達到最好的效果。事實上,所有的大師們均強調維持連續的正念,除非在非密集的禪定課程,禪修者要去做他們的日常雜事,並以正念去做,諸如打掃、擔水和劈柴等工作,他們也允許讀書、研習和一些對談。

阿姜朱連(Achaan Jumnien)

  另一位泰國大師阿姜朱連的見解,是不要固執任何一種方法,而是要認識所有方法的妥當性。無論是寂止禪或是內觀,我們廣闊前瞻都是最令我們振奮和好的提醒境界。阿姜朱連必然知道他自己曾經修習過的寂止禪與內觀兩者的技巧。他說:「我很幸運地,在開始教人以前,我受教於多位老師,有許多好的修習方法。最重要的,你專心於你自己的修行方式,注以信心及精進,而後你會知道你自己的成果。」

  當被問到泰國南部他的禪修中心教導哪一類禪定時,阿姜朱連回答:「在這裡你會發現人們修習許多禪定技巧,佛陀曾經概述四十種以上。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背景,不是每個人的能力都相同。我不祇是教一種禪定,而是教多種,隨著適合每個弟子的根性,而做選擇。這裡有些修習呼吸觀;另一些人觀身體的覺受;有些人修慈心觀;有些人我先教導初步內觀;有些人教禪定的方法,而最後將引導他們進入更高的內觀修習及智慧。」

  無論如何阿姜朱連明顯地寧願採取內觀禪法,就是以內觀開始,而不需培養任何奢摩他禪定。他也是阿姜達摩答羅的弟子,精於剎那定。這種定力是所有禪修者所依賴的定力。當被問道:「你通常一開始就教導你學生用內觀修法或禪定修法呢?」阿姜朱連回答說:「大多數由內觀開始,有些時候雖然我先教禪定修法,特別是假如他們過去有禪定經驗,或者是他們的心性容易入定,最後且最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轉向內觀修習。」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著名的佛使比丘(1906-1993)在泰國南部的「解脫自在園」,也允許一個人在達到定力足夠抑制五蓋的程度之後,由禪那跳入內觀。佛使比丘教導出入息念,並指導十六個階段所需培養的禪定和內觀。但是他也允許一個人能從禪定跳到內觀去發展,而僅修十六階中的兩個階段。在佛使比丘的著作《觀呼吸》(Anapanasati:Mindfulness with Breathing, p.116,譯按:慧炬出版社有中譯本)中說:「假如某些人感到十六個階段太多,沒關係,那可以濃縮成兩階段。一是訓練心成妥當而適當的專注,二是以此定力跳過去,立刻觀察無常、苦、無我。祇有這兩個階段,祇執行每個吸氣跟呼氣,也算是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假如你不喜歡練完十六個階段,或是以為這個太理論化,或學的太多,或太過繁瑣,那麼祇做這兩個階段,藉由觀察呼吸讓心專注,當你感覺到有這些程度的定力,就去檢查所覺知的每件事,而因此體驗你瞭解它們是多麼的不恆常,他們是多麼的不滿意,還有他們是沒有靈魂的,祇是這樣做就足夠去達成所要的結果,稱之為放下!解脫!不執著!最後,當充分的看到無常、苦、無我的時候,注意污染的終結和滅盡執著。因此,假如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抄此捷徑。」

  在他的書中,有另外一段(p.124),他再教給習禪者跳過培養禪定的選擇。他說:「我們在開始時,講了一堆他們不喜歡的話。所謂一堆是指太多或是多餘的。好吧!多餘是不需要的,我們祇取一般人的程度。走捷徑的方法,要點是充分專注的心。這就夠了,這是任何人能做到的。而後以這專注的心去觀察無常、苦、無我,這三種生命的特性,直到瞭解空性(sunnata)及真如(tathata)。由這些修習,他們會了解定力的利益。正因這樣,他們會得到完全滅苦的結果。而定力在此處沒有任何附加價值,不須特殊的能力。所以讓心足夠的專注,然後去檢查無常、苦、無我,祇修習第一階四個出入息念具足,然後練習第四階段四個具足,這就夠了,充足是不多不少,祇要剛好即可,這就是對一般人的捷徑。」佛使比丘如此清楚的說明,祇要適當程度的定力即可,而不需要禪定。

阿姜念(Achaan Naeb)

  泰國女性大師阿姜念(1896-1982)也教內觀,強調正念在行、住、坐、極|個姿勢,和每天必須敏銳觀察從早到晚的活動,所有精神與肉體的過程,發展到足夠強大的定力。祇要日夜不間斷地修習內觀,觀察所有精神與肉體的活動過程,就可發展足夠強大的定力,而不需特別修習奢摩他。


剎那定

  在這裡,我們適切的討論純內觀行者所發展的一種定。內觀行者使用剎那定,它來自專注於內觀目標,就是注意發生在心與身的各種精神與生理現象。被稱做「剎那定」是因為它僅發生在內觀中剎那間的注意力,不是像奢摩他那樣固定住目標,而是專注伴隨心與身所產生的改變目標或現象,一旦當內觀行者達到強大且精細的注意時,產生一系列綿密不間斷的剎那定,這種定,剎那剎那沒有中斷時,會變得非常有力,它能克服五蓋從而帶來心的清淨,這清淨的心能給行者有能力去達成所有的內觀智,直到阿羅漢的水準。純內觀行者能夠激賞並了解剎那定力,當他們觀察的注意力變成一種慣性,他們自己能看到那注意力,綿密不中斷,這注意力似乎自發地連續形成的,如水蒸氣網,行者不需做任何佌晥峔頝N的努力。因此,它通常能讓行者坐上一個鐘頭,甚至好幾個鐘頭,全神貫注地注意。在良好的注意力期間,特別是平衡的「行捨智」時,心祇安置於它的目標上,而絕不會散亂,即使行者想讓心散亂,也辦不到,且退回到它所注意的內觀目標,有些行者能夠一口氣坐上六、七個小時,甚至更久。由此可知,剎那定必然被強化,否則行者如何能夠全神貫注的坐上如此長的時間。

  因此,行者或準行者不要誤會剎那定是弱的、無效用的。誠然,在它尚未完全發展,它是弱的,但是一旦瞬間崛起它會變得非常強大,得以能夠克服諸蓋障。事實上,在《清淨道論註》(Paramatthamanjusa)裡,強調剎那定強大的潛能,說明可以隨著目標產生綿密不間斷的剎那定,「住心不動就像是入定一樣」,完全克服五蓋,這就是內觀必需培養的定力。當五蓋被克服,清淨心取代了它,用這清淨的心,行者能夠修習而獲得全部的內觀智,提升到阿羅漢輩,如同《中部》《七車經》(譯按:略等於《中阿含》《七車經》)顯示的)。就像這樣,行者可以選擇透過三種定修內觀:一、剎那定。二、近行定。三、安止定。行者使用禪定初獲禪定力,而後抽離禪境,去修內觀,觀察禪定精神成份(禪支)或發生的任何其他的精神狀態或生理現象。

  近行定是接近或鄰近禪定,這種定的形成,是當注意力固定住一個奢摩他目標,而達到定境,因此,這定力會得到禪定。然而,行者可用近行定去修內觀,不必等待達成或發展禪定。一旦他達到近行定的水準時,他就可以開始觀察內觀的目標,不用到達定境。

  純內觀行者,當剎那定形成時,相當於近行定的強度,但是技術上稱為近行定並不恰當,因為近行定是取一固定住的奢摩他目標,是為了入禪那的基礎。另一方面,剎那定是內觀行者取內觀目標,不是為了入禪那的基礎。這就是為何有不同的用詞。然而,在論註裡,內觀行者的剎那定,有時候也解釋成近行定,在這種情形,算是應用名詞,就是說,名義上的近行定,而不是相等的近行定,因為技術上,近行定是取一個固定不動的奢摩他目標。我們已經詳細的解釋剎那定的主要內容,為了給較有學術傾向的行者作參考。大多數的行者是不關心這麼仔細的剖析。

 

馬塔拉.斯里.尼納拉瑪法師(Matara Sri Nanarama Mahathera)

  以上我們已經解釋了包括諸位禪修大師們一致的見解,像是緬甸的馬哈希法師、錫蘭的尼納拉瑪法師(1901-1992),這些有天份的比丘眾,不僅有良好的修行,也是學者,例如尼納拉瑪法師是錫蘭禪風嚴格的密菲雷加拉出離園(Mitirigala Nissarana Vanaya)道場的首席比丘,他同時精通巴利文和梵文,自從1951年他已經是錫蘭Sri kalyani Yogashramiya Samstha 的首席教誡師及教師,這是一個禪修教師的組織,由吉納凡沙法師(Ven. K.Sri Jinavamsa Mahathera)所創辦,這個組織在錫蘭有超過50個分支中心。尼納拉瑪法師不僅教內觀,也教奢摩他禪定,在他的書《七清淨與內觀智》(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and the Insight Knowledges)由錫蘭佛教出版社(BPS)發行,尼納拉瑪法師解釋禪定與內觀都是依據他自己的實際經驗,並與巴利經典和釋論內容一致。在解釋三種定,他說:「心清淨可以分類為三種定,近行定、安止定和剎那定。前兩種定是透過寧靜的方法,後一種是透過內觀方法來完成。剎那定具有像近行定一樣強的精神單一化,因為它……制伏五蓋,幫助達成內觀智。然而,因為它不是直接作為禪定的基礎,所以不叫近行定。」

  大約30年前,在錫蘭三個和尚批評馬哈希法師所教導的純內觀禪,後來,其中一位著文在1966年的「世界佛教雜誌」(World Buddhism magazine)再非難這禪修法,並推介定禪是內觀所必需的。緬甸的無上智法師(Sayadaw U Nyanuttara)依照聖典和釋論的證據,在一系列的反駁中解釋,為什麼禪定是不需要的,最後馬哈希的出版組織出版《四念處內觀:批評與反駁》〝Satipatthana Vipassana Meditation:Criticisms and Replies〞一書,以利益後世學者。

雷迪法師.孫倫法師及其他法師(Ledi Sayadaw, Sunlun Sayadaw and others)

  在緬甸,事實是存在兩種內觀的法門,就是既經過奢摩他,也通過內觀,並不曾被質疑。在緬甸有許多禪修中心教純內觀的同時也教禪定,像是孫倫法師(Sunlun Sayadaw,1877-1952)、莫哥法師(Mogok Sayadaw,1899-1962)、烏巴慶(U Bakhin,1899-1971)(在Jack Kornfield所著的Living Dharma一書中被舉証),他們的中心教出入息念,但是三位大師全都不強調入禪定,在出入息念的基礎上,達到足夠的定力後,他們的禪修者就被要求轉換去修內觀。

  雷迪法師(1846-1923)晚年敬重純內觀禪修法,並曾經詳細解釋,在他的著作《八正道手冊》(Manual 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裡,他解釋:在遵守戒律之後(就是八正道中的三個戒因子:正語、正業、正命),行者能夠開始內觀,修習八正道中兩個慧群成分(正見、正思惟)。像這種例子,定是伴隨內觀的修習而發展。雷Y法師說:八正道裡的三個定群因子(正精進、正念、正定)和慧群中的兩個因子(正見、正思惟)是聚在一起的,因此兩個慧群因子和定群因子有時候被特別稱做五道支或八正道的五個因子。

  雷迪法師的解釋與巴利聖典及釋論一致,值得參考,他不僅在緬甸深受尊敬,同時也受到西方學者的尊重,像是雷斯.大衛斯女士(Mrs. Rhys Davis)和倫敦巴利聖典協會的其他先進們。此外,他在三藏經典的學識淵博並且有許多著作,特別擅長內觀;他也修習且教導出入息念,在緬甸他的名字是傳奇的,許多有關他的禪定妙法被記錄在他的自傳裡,他的《佛教手冊》(Manual of Buddhism)譯本已經由曼谷的摩訶摩窟.拉加維第拉雅出版社(Maharmakuta Rajavidyalaya Press)重印出版,另外也由錫蘭佛教出版社選錄出版《三十七道品》(The Requisities of Enlightment)一書。雷Y法師曾明確的說明,純內觀行者,不必分開修奢摩他,而能在建立戒律後,開始做內觀,就如經中所述那樣。

  目前馬哈希法師和烏巴慶的內觀技巧,已經在西方國家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內觀禪修圈內流行。有一位烏巴慶晚年最得意的門生葛印卡(S.N.Goenka),他現在是自己設立的大禪修中心的老師,根本道場在印度,也在西方國家有分院。

  葛印卡和他的助教們定期的指導一期十天的密集內觀修習,強調重點在受念處,明顯地在十天的密集修習中,透過出入息念,達成足夠定力,然後轉換到內觀,這樣可排除瞄準禪定的難題,也不偏離修習的目的。

西方人的教師

  c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1945年生)是一位西方成功的內觀教師,他與約瑟夫.葛斯登(Joseph Goldstein)在美國麻塞州巴爾的地方,合伙創辦了內觀禪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他們合著了一本書《尋找智慧的心》(Seeking the Heart of Wisdom),它以純內觀為基礎。康菲爾德現今在加州建立一座400英畝的禪修中心,他和葛斯登及一個團隊的教師們整年都在指導內觀密集修習,兩人都有十年以上的內觀教導經驗,已在美國、歐洲、澳洲廣泛教授。康菲爾德學習過阿姜查及馬哈希法師的方法。他與人合編了一本阿姜查的《森林中的寧靜水池》(A Still Forest Pool,譯按:已有法耘出版社中譯出版),這是一本禪修者之間特別普遍流傳的書,他不單是學佛法多年的學者,也曾在泰國出家當一位比丘,追隨阿姜查好幾年。他也具有西方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他自己已經修習多年,並尋求各種禪修大師們的方法,他也曾經解釋直接內觀和奢摩他兩種方法。在他的書《活法》(Living Dharma)裡,他指出兩種方法都有效並力勸不應執著哪一種方法才對。在他的書第12頁中說道:「佛陀在不同時間,依照他的學生們的需要,兩種方法都教導。雖然人們不同意各種入手方法都有優點,我們必需記住這些僅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後要拋棄的。事實上,若以戒律,誠實、堅忍地修習,幾乎所有禪修是好的,也以此去修其他方法,否則比較這個那個祇會另加執著,而引起更多的苦惱。」說得好!善巧地提醒我們,讓我們知道兩種入手方法,而且不要堅持僅僅那一種才是正確的。

  約瑟夫.葛斯登在印度阿那葛雷卡.穆寧大(Anagarika Munindra)指導下,學習馬哈希的禪修技巧,也向緬甸另一位著名的內觀教師班Y達法師(Sayadaw U Pandita)學習,他的第一本書《內觀體驗》(The Experience of Insight)是值得一讀的;除了內觀之外,葛斯登和一群成功的西方教師們,像是雪蓉.沙柏(Sharon Salzberg)和史蒂芬.史密斯(Steven Smith)在班Y達法師的指導下也學習奢摩他禪定。

  事實上,班Y達法師也教導奢摩他或純禪定,諸如遍處觀(Kasinas)和慈心觀,且都具有很強的底子,祇是不廣泛被人知道罷了。這是因為班Y達法師強調純內觀,因為他感覺得這是比較適合現代的行者,這些人祇能在短期密集精進。法師平常也對有潛能的禪修教師,在他們經歷了一段長時間密集的純內觀禪修之後,指導他們修奢摩他。(上)

【本文乃轉載自《嘉義新雨》雜誌。蒙允轉載,謹此致。】